新能源汽车“国补”退场倒计时政策的“末班车”要赶吗?

内容摘要  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(记者李杨)按照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《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》,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,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。  在距离补贴结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关口,各家车企也都在想方设法冲击销量或订单高峰。从1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

  央广网北京12月3日消息(记者李杨)按照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《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》,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,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将不再给予补贴。

  在距离补贴结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关口,各家车企也都在想方设法冲击销量或订单高峰。从11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来看,不少车企业绩再创新高。新能源国补的退场会对市场产生哪些影响?消费者要去赶这趟政策的末班车吗?

  确实,对消费者而言,在12月31日前购买新能源汽车(包括纯电、插电混动及增程)可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补贴。但在2023年购买新能源汽车,将不再享受“国补”。因此,“国补”倒计时也成为新能源车企抢单的杀手锏。

  某新能源汽车销售:还有一个月的时间,这应该对我们销售是一个利好,消费者赶在这个国家补贴扶持新能源这一块,是个末班车,按说应该是个很大的利好。我们就是尽可能地和客户保持沟通和交流,然后把这个利好政策传达给客户,再促进一下吧。

  其实从10月份开始,不少新能源车企推出了锁单补贴、涨价提醒、限时保价等一系列措施来激励消费者年前购车。补贴取消后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开销增加基本已成定局,不少消费者就打算在补贴政策结束前选购一辆新能源汽车。

  消费者1:从新闻上了解到新能源的那个购置补贴今年12月31日就要结束了,考虑到目前这个油价不断上升,新能源汽车用电又便宜还环保,想着在政策福利结束前,抓紧时间去4S店购置一辆。

  消费者2:原本想的是明年再换,但是这两天销售一直提醒我车补快没了,我这不赶紧凑凑钱今年买了得了,明年买还不知道啥情况,按照现在的补贴额度,年底前上牌能省一万多块钱。

  11月末,比亚迪年内第三次官宣涨价,最近包括广汽埃安、吉利、小鹏、问界、欧拉等企业和品牌都陆续官宣涨价或推出“限时保价”政策。那“国补”退出后,新能源汽车明年的车价是否会应声而“涨”?这是很多消费者都关心的一个问题。

  在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看来,不是所有的车企都会跟随比亚迪去涨价,车企会根据产品的市场供需关系来调整价格。

  张翔分析:“从市场的表现来说,现在比亚迪的车在市场上特别受欢迎,很多消费者愿意交定金等6个月的时间,但是别的品牌不一定是像比亚迪这个情况。目前我们观测到市场上只有少数销量排名头部品牌采用跟随的策略,大部分的车企都没有跟随。价格主要还是靠供需关系去调节的,有些小众的品牌、销量不好的品牌,他们就算是卖车亏损的话,还是不能涨价,一涨价它的市场竞争力就会降低,它就更难卖,销量要下滑。”

  张翔表示,国内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习惯已经养成,推广了13年的“国补”在今年年底停止后,新能源车企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。

  “我们现在的品牌太多了,企业很难达到规模经济效益。对于二线三线品牌的话,如果它的一年的销量不到1万辆,这个补贴的退出增加它企业的运营成本,销售成本可以说是雪上加霜。特别是一些末尾的品牌,补贴退坡以后大的品牌敢涨价,有底气涨价,但是小品牌不敢涨价,加剧了它的亏损,也缩短了这些品牌或者叫破产或者是退出的时间节点。”张翔说。

  对于消费者有没有必要去赶这一波补贴优惠政策,张翔则认为,短期内有用车需求的可以考虑。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更新换代很快,半年之内没有购车计划的,可以等等。

  “如果想年底买车或者是春节前买车的话,我建议赶在最后的机会,现在最高的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幅度还是比较大的。如果消费者不急着用车,他也可以观望,虽然明年它就没有1万多块钱的补贴了,但是相对来说这个车它的功能更多了,技术更先进了,现在新能源汽车就像手机一样的,晚买半年的话,它的技术水平、平台就是更高的一个级别,建议消费者从自己的购车时间来做一个计划。”张翔说。

 
举报 收藏 打赏 评论 0
今日推荐
浙ICP备19001410号-1

免责声明

本网站(以下简称“本站”)提供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收集或转载,仅供用户参考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本站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真实性或合法性承担责任。我们致力于保护知识产权,尊重所有合法权益,但由于互联网内容的开放性,本站无法核实所有资料,请用户自行判断其可靠性。

如您认为本站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通过电子邮件与我们联系:675867094@qq.com。请提供相关证明材料,以便核实处理。收到投诉后,我们将尽快审查并在必要时采取适当措施(包括但不限于删除侵权内容)。本站内容均为互联网整理汇编,观点仅供参考,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。请谨慎决策,如发现涉嫌侵权或违法内容,请及时联系我们,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处理。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。

合作联系方式

如有合作或其他相关事宜,欢迎通过以下方式与我们联系: